略析煤炭资源整合
更新时间:2017-04-24 14:07:54

略析煤炭资源整合

发布时间:2009/07/06 16:32:54 浏览次数:1312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早在“十五”期末,就提到了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上来。进入“十一五”时期,这项工作逐步提速并列入山西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通过煤炭资源整合,进一步落实国家煤炭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推进煤炭企业战略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历史性重大进步。

但是,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问世,总会在社会不同层面引起不同的反响,尤其是对于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来说,其反响将更为激烈,认识各有偏颇,褒贬各有其辞。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为怪。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求同存异、不断完善、统一认识、与时俱进的过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本文试图就煤炭资源整合的相关问题作粗略分析,总体思维尚不尽成熟,荒诞之处更在所难免,以此就教业内同仁,愿能得到批评指正。

一、煤炭资源整合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煤炭资源整合,是调整煤炭产业领域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革命。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借助政府推动,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等市场搏奕措施,调整股权结构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使结构布局合理、基础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革除严重制约先进生产发展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布局不合理、经营惨淡、丧失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退出市场。

煤炭资源整合与企业重组紧密相关。通过资源整合,对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对象”(煤炭资源)优选、取舍,达到充分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力要素中属于重要的劳动对象。通过整合作为劳动对象的煤炭资源,对涉及资源整合企业所占有、使用并赖以收益的煤炭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重新进行规划、布局,实现企业重组,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以新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带动并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自上世纪末开始,山西省煤炭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促进煤炭企业重组,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原西山、汾西、霍州三个矿务局,在完成公司制改造之后联合重组成立了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大同矿务局在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兼并大同、朔州、忻州煤炭运销企业和部分地方煤矿企业以及依法破产的原轩岗矿务局,组建成立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炭企业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部分煤种的市场调控能力,其成就和业绩日渐显现。

通过这种运行模式的资源整合实现企业重组,从实践上说,是在政府推动下的市场运行行为,基本上是国有股权的移动,没有触动被整合重组企业及其所隶属区域的资产受益权,保护并促进了被整合重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理论上看,这种模式的资源整合、企业重组,其生产关系的变革尊重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规律,在生产力渐变中实现生产关系的突变,带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被同煤集团整合重组的大同地方煤矿集团生产力提升的实际,使相对落后于综合机械化开采的普机采煤乃至炮采技术顺利地完成了向综合机械化采煤的跨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煤炭资源整合,是煤炭产业领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大势所趋。应当断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赋存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布局及开采技术工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开发利用的资源范围或舍弃或增添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煤炭资源整合,推动了包括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制形式和劳动产品所得分配形式在内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基本常识: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但不予变革生产关系去解放生产力,是不可取的;而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相当水平,却贸然变革生产关系,同样是不可取的。

二、煤炭资源整合对井型规模的设定应当适度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赋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4%,在全省119个县级行政区划中有94个赋存煤炭资源。就山西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而言,除个别矿区适合露天开采,绝大部分资源采取井工开采,立井、斜井、平峒开拓方式兼而有之。山西煤炭资源赋存的总体特征是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较浅、倾角平缓、以中厚煤层居多,地质构造不甚复杂。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隋唐,至明清已经享誉中外。新中国诞生以来,全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七五”、“八五”时期,在全省6.2万平方公里含煤面积上布有大、中、小型矿井***多时达一万余座,堪称星罗棋布。但直至上世纪末,煤矿生产方式仍比较落后,除国有大矿等少数矿井外,大部分矿井为炮采落煤,有的仍沿袭手工采掘、平均单井年生产规模只有3万吨左右。十分明显,矿井数量多、井田面积小、单井规模小,严重制约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减少矿井数量,扩大井田面积、提高单井规模,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五”时期以来,通过安全整治、采煤方法改革、贯彻落实产业政策、资源整合等措施,山西煤矿整体产业水平得到了大力提升,到2008年全省各类矿井单井规模已由2002年的7.4万吨/年,提高到30万吨/年以上;国有重点和地方骨干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已达99.84%。原煤人员效率达6.404/工。发展先进生产力,已成为全省煤炭企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但是,在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中,如何设定井型规模,须对一些具体的客观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客观的分析,不能用一个“尺码”去应对井型规模对煤炭资源需求的若干差异。

首先,须客观分析评价经过多年来矿井密集布局开发的井田所剩资源储量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这类资源,应当定位以“小煤矿破坏带”。对这类资源的出现和存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无可厚非。我们应当正视历史发展过程,应当充分肯定产煤区劳动人民在落后的生产能力和艰苦的开发条件下,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足够的煤炭能源所作出的不朽贡献。但是,现在利用这类剩余储量布局改造不低于90万吨/年井型的矿井,以一对矿井联合开发全井田,基本上不具备可行性和可能性。改造建设一座90万吨/年以上的矿井,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需要有与这种井型规模相适应的实体煤田面积和与矿井服务年限相匹配的足够储量。面对采空区密集的井田,大矿很难开拓布巷,很难布置综采工作面。然而这类剩余储量如保留部分中型乃至不低于30万吨/年的小型矿井开发,采用******普采或轻型综采,仍可充分开发利用这部分大型矿井所难以回收却又十分宝贵的残煤。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以中小型矿井尽可能多的回收复采尚有可采价值的资源,是大型矿井所难以取代的。

第二,须客观分析六大煤田和五个煤产地煤炭资源赋存的具体情况。按截至目前所掌握的山西煤炭地质勘探资料,山西省境内除六大煤田外,布有浑源、繁峙、五台、平陆、垣曲五个煤产地。这五个煤产地之所以称不上煤田,就是因为分散赋存的储煤面积小,查明保有资源和预测资源量都不多。根据山西省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这五个煤产地储煤面积共计1419.101平方公里,比六大煤田中面积***小的大同煤田还小300平方公里;查明保有储量只有6.37亿吨,相当于查明保有资源量***小的西山煤田的3.29%。这五个煤产地资源赋存的基本特征是分布零散,多为“窝子”煤,煤层不稳定,地质构造较复杂,不适宜大型矿井布局开发。但是,这些煤产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不容忽视。这些煤产地远离六大煤田而周边多为无煤县,由中小型矿井开发,可弥补当地及周边县乡的工需民燃对煤炭能源的需求,促进当地利用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防止当地居民在经济并不殷实的情况下,因无资金远距离拉运大矿的煤炭而就近砍伐树木、烧掉秸杆杂草,破坏生态环境。

国家在确定全国煤炭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了各省、市、区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整体设定各省、市、区新建矿井井型下限时,有的设定为30万吨/年,有的设定为9万吨/年,有的设定为3万吨/年。但是,各省、市、区自身的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就山西而言,省内也有类似福建省、贵州省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地方。有差异就有区别,有区别就应当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山西应效仿国家对各省井型下限区别对待的政策,因地制宜。

鉴于以上分析,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煤炭资源整合中,井型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大却不大是不可取的,宜小却硬大也是不可取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贵在科学;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和谐。

三、关于资源整合和地方经济发展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能源和交通被确定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基地,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煤炭能源作出了积极的重大的贡献。我们必须肯定,山西各类地方中小型煤矿在满足国家对煤炭的需求方面,特别是为产煤地区调整经济结构、脱贫致富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力方面,功不可没。

从山西煤炭产量结构的变化看:1978年全省各类地方煤矿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38.75%,到“六五”期末的1985年所占比重达到59.96%,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所占比重达到61.42%。这一时期,是国家对煤炭能源的紧缺的时期,山西地方煤矿弥补大矿产能之不足,为国家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求提供了可靠保障。直到上世纪末煤炭市场低迷时期的1998年,山西地方煤矿产量占全省的比重仍然高达62.68%。经过“九五”、“十五”时期的整顿改造,“十一五”时期前三年全省地方煤矿企业数量比“九五”时期之前减少了1/3左右,但煤炭产量仍占全省的1/2左右。足以看出地方煤矿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扶持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地方中小煤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为缓解能源紧缺的局面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兴晋富民贡献了力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地方煤矿特别是乡村小煤矿开采方式落后,抗灾能力低,破坏浪费资源严重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日渐显现。经过自“九五”时期以来不间断的安全整治、采煤方法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创新,矿井数量减少,单井能力增加,技术装备程度大幅度提高。部分地方煤矿企业包括较大的乡村或民营煤矿采用了综采,整体技术水平大为提升,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仍存在着生产力结构参差交叉、先进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并存的现象,淘汰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或快或慢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内统统绝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一部分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的存在仍然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一定意义上的弥补作用。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出结论:地方煤矿目前仍然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在振兴产煤区地方经济中的地位仍是不可低估的。在现阶段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中凡能够或者可以成为整合主体的地方骨干矿井,须鼓励其在整合中提升技术水平,适度做大;凡可以或者应当独立保留的中小型煤矿(矿井)应予积极扶持改造,使其继续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支柱力量的作用的同时,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淘汰。

煤炭资源整合、企业重组,将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翻开山西煤炭工业辉煌一页。开拓进取,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要我们认清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趋势,通力协调处理好与煤炭资源整合相关的若干关系,山西煤炭工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秘书长 研究员 李承义

版权所有:山西中吕律师事务所  备案号: 晋ICP备12000707号-2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山西)分公司

电话:0351-7537561
Email:zhong_lv@163.com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1段8号中海国际中心西座1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