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股权转让中的股权变动效力
更新时间:2017-04-24 15:06:28

浅析股权转让中的股权变动效力

发布时间:2012/12/12 07:51:58 浏览次数:1880

在审判实践中,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权归属争议乃至诉讼极为常见,如股权转让合同一方以股权未进行变更登记为由要求确认转让合同无效;因股权未进行工商变更登记,转让人“一股数卖”而导致各方对股权归属发生争议等。这些问题涉及到股权登记与股权变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不同种类股权登记之间的效力强弱问题等。从我国的公司法律规定来看,涉及股权转让效力的条款主要是《公司法》33条及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几条规定,但上述规定内容较为原则,仅要求股权转让应履行的相关登记程序,对股权何时产生转移没有列明具体的条件,如是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意味着股权变动发生效力还是股东名册、公司章程或工商登记进行变更才是确权行为。反映在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在审理股权转让中的股权确认纠纷案件时,没有统一的裁判标准,处理的方式和***终的裁判结果不尽相同,影响了司法的统一和权威,造成了相关利益人在进行交易时无法形成合理预期,在发生争议时也不能采取合理的维权措施。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此研究逐渐深刻并趋于一致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司法裁判标准的统一,并***终立法加以完善。

一、公司内外部股权变更登记对股权变动的影响

作为法律拟制存在的主体,公司的重要事项往往需要一定的形式加以固定并对外公布。我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对股权登记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二)股东的出资额;(三)出资证明编号。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从该法条的规定来看,公司股权的初始登记及变更登记属于公司的重要信息,对于公司、公司的股东以及公司外的第三人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公司在股权发生变更时,应在企业章程、股东名册及工商登记机关进行变更登记,一般企业法人的章程中也会约定,当股权发生转让时,应修改公司章程并在股东名册中予以登记备案。上述法律和章程的规定中,在企业章程和股东名册中对股权变更进行登记即为企业内部的登记手续,而在工商登记机关进行变更登记则为企业外部的登记手续。

1、内部登记对股权变动的影响

股权变更的内部登记对股权的变动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

1)推定效力,即股东名册的记载可以作为股权归属的表面证据。只要在股东名册上已有记载,则股东向公司主张行使股东权利时,无须提交其他证明材料。但是,股东名册的记载并不是确定谁为真正股东的源泉证据,而不过是确定谁可以无举证地主张股东权的“形式上的根据”,即股东名册的记载对于股东资格的确定具有推定效力,可为举证所推翻。我国新《公司法》的立法亦明确了股东名册的推定效力,其第33条第2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2)对抗效力,即公司可依股权名册的记载对抗名册外的第三人。在股东转让的情形,如未将受让人变更记载于股东名册的,在受让人向公司主张行使股东权利时,公司可以股东名册的记载对抗该受让人。

3)免责效力。在受让人未向公司提起办理变更手续主张的情况下,公司只对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负责,在股东会议通知、股息分配以及表决权认定等方面,均按股东名册记载的内容确定,受让人不能以其受让了股权为由要求公司承担责任。

在公司章程及其股东名册中对股权变更事项进行登记,就成为股权转让合同得以履行完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即内部登记的完成意味着股权的交付和相应物权的转移。同时公司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需要明确谁是公司的股东,尤其是在公司股东不参与公司经营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内部登记制度,则将可能导致公司对自己的股东变更缺乏认识,从而使公司和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因此,必须通过内部登记方式使公司知晓自身股东的变更情况,并据此履行对股东的义务和行使对股东的权利。从这一角度而言,股权转让内部登记的完成,表示公司对股权转让行为已经予以审核并表示同意,相应的法律后果是未登记之前,即使转让双方和其他股东对转让行为均未提出异议,出让方仍然是公司的股东,依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只有登记之后,受让方才能取得股东的身份,并成为股东权利义务所有人。同时,在缺乏股东会决议等文件的情况下,内部登记的完成也可证明公司及其他股东对股权转让的认可,并放弃其相应的优先购买权,可据此认定股权受让方获得了相应的股权,股权的转让已履行完毕,且没有法律上的缺陷。

2、外部登记对股权变动的影响

对于股权外部登记的效力,各国的商业登记法律都有规定,登记事项经公示(公告)之后,即产生两种法律效力:对抗力和公信力。通过赋予公示的事项以对抗力来保护登记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赋予登记事项以公信力来保护善意第三人,从而维护交易安全。 在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中,股权的外部登记同样具有上述效力。

1)对抗力。所谓对抗力,是指对于某种权利的内容,可以在法律上向第三人进行主张的效力。凡应登记及公告的事项,而未经登记和公告,则其事实存在与否,第三人很难知悉,假如没有特别的理由,法律上推定其不知情,那么相关事项在登记之前,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在登记以后公告之前,对于知情第三人可以对抗,但不能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在公告之后,登记事项对第三人发生效力,第三人应尽注意责任,对抗效力产生。

2)公信力。公司外部登记依其登记及公告的内容赋予法律上的公信力,即使该内容存在瑕疵,法律对信赖该内容的第三人也将加以保护。

股权变动的外部登记的目的是为了将公司股权的变动对外进行公示,使股权的变更在公司外部得以确认,从而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因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了享受其股东权利外,还应承担其相应的义务,其中股东的出资义务、附属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等,不但会影响公司的权益,还会对案外人,特别是相关债权人的权益造成影响。因此,在股东未能履行上述义务时,公司以外的相关债权人可以向股东主张权利,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故必须以公示的方式向外界公布股东的具体名称,才能使公司以外的民事主体在与公司或股东进行经济交往时知晓具体的义务主体,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相应的主张对象。同时,外部登记将股权的变动情况公示,则股东亦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权利,对于保护股东的权益亦有积极的作用。

股东在获得股权的同时,亦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和义务,其中包括在特定情况下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特别是在某些法定条件成就时,股东对公司债务所承担的有限责任可能会转化为无限责任,股东即需要以其个人财产对债权人承担相应义务。而股权的内部转让是否完成属公司内部法律关系,并不对外产生效力,故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相关债权人亦只能以外部登记记载的股东作为其主张权利的对象,因此,股东对外承担责任义务的前提就是股东身份及股权比例已通过外部登记进行了公示,外部登记制度的产生正是基于这一基础。故外部登记手续完成***重要的法律后果是当债权人要求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股东按其登记的股权比例就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时,股东不得以股权已经转让为由进行对抗。

就保护股东的利益而言,股权外部登记的意义在于公司股权变更在完成内部登记后,受让主体的股东身份和股权比例即获得对外公示的效力,亦即向对第三人宣告股权的所有权人。在外部变更登记手续已履行完毕时,如第三人对股东的资格或对股东的股权比例提出异议,或者要求原出让股东承担相应的义务,则股东得以对外公示的内容对抗第三人,从而保护其股权不受侵害。

综上所述,股权的外部登记的作用是将股权的所有权人予以固定,以便确认相应权利义务的归属,对于股权转让的实际完成并无影响,在外部登记未完成的情况下,股东只是丧失了对抗第三人的权利,其对股权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动。

二、股权变更登记存在瑕疵对股权转让产生的影响

在股权转让事宜正常履行的情况下,股权的转让一般包括“当事人协议交付——内部变更登记——外部变更登记”三个步骤。经过这三个步骤,股权转让引起的股权归属关系即回归到稳定状态。但在股权转让的实践中,因为各种复杂的情况导致股权变更手续不完备存在瑕疵,继而使股权归属产生争议。

()已办理了内部登记未办理外部登记的情形。对于股东本身而言,股权转让已在公司股东名册中进行了变更记载,但没有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是股东变更登记手续不完备***为常见的情形。这种情形之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股权变动只存在转让人和受让人两方当事人的情形,由于受让人股东身份已经被公司确认,转让方不得以受让人股东资格尚未经外部变更登记为由,主张股权转让合同无效;也不得因受让人未完全履行转让合同义务,而继续要求公司允许其形式股东权利;公司以及其他股东亦不得以此为由,拒绝受让人行使股东权利。

另一种是存在转让人、受让人和第三人的情形:就公司外的第三人而言,公司股东名册记载的效力仅限于公司内部相关各方,未经股权外部登记的股权转让,对第三人没有公示、公信效力。如果第三人是善意第三人,转让人与受让人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转让人又与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那么该情形属于“一股二卖”,应当认定两份转让合同都是有效的,就看股权实际交付给了谁,谁就是股权所有人,另一方可以要求转让人承担违约责任。前受让人基于股权内部登记已经行使了股东权利,第三人不得向公司或前受让人主张行使股东权利的行为无效,但可以要求转让人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第三人是恶意第三人,也就是明知转让人与受让人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第三人有尊重在先权利的法律义务,如果因第三人的介入使本可以顺利履行的在先股权转让合同无法履行完毕,即使第三人已根据在后合同进行了股权变更登记,在先合同的受让人仍可以合同法关于转让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规定为由,主张宣告方与第三人的在后转让合同无效,并可要求该第三人与转让人共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已办理外部登记未办理内部登记的情形。

在股权转让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情况下,公司应在知晓股权转让事实后即可办理内部变更登记,股权受让人对公司的权利也自公司应办理股权内部变更登记时即可行使。在股权转让中虽然只办理了外部登记而未办理内部登记,但可以从公司办理了外部变更登记的事实可以推定,公司对股权的转让是明知和认可的,公司不能以未办理内部登记拒绝受让人行使股东权利。

在股权外部登记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公司能否以股权变动未经内部变更登记为由对抗股权受让人?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如果在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股东掌握有办理公司股权变更登记的公司印章时,可能会出现该控制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在未经其他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将其股权转让给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并办理了外部变更登记手续,在情形下,虽然在形式上公司已进行了股权外部变更登记,但由于该登记存在瑕疵,不是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公司其他股东仍可依法要求就转让股权行使优先购买权,并撤回之前的股权变更登记。也就是说该情形下股权的变更登记并不足以确立第三人的股东身份,公司可以拒绝该第三人行使股东权利。

对于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的情形,公司及其他股东能否以之前的股权变更登记未经内部登记进行对抗?笔者认为,股权外部登记的功能在于保护公司外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因此公司及其他股东不能以先前股权转让合同存在登记瑕疵而对抗公司外的第三人。

(三)内部登记与外部登记均未办理的情形。

股东变更登记的效力在于在一定范围内对外确立了股权变动的事实,其中股权内部登记将股权转让的事实从合同双方当事人扩展到了公司内部,股权外部登记则将股权转让事实扩展至所有公司外的第三人。因此,在未办理内部变更登记时股权变动对公司不产生效力,公司仍认定转让方为公司股东,由转让方行使公司股东权利,受让方如行使股东权利的,其权利行使的效力将存在相应的瑕疵。如果未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系因公司原因所致,则公司不得以股权未经内部变更登记为由,对抗受让人行使股东权利的主张。

三、注重公司内外部登记,减少股权争议

虽然目前法学理论界对股权变动效力研究已经趋于一致,普遍认为在公司内外部登记存在瑕疵时,应区分不同情况,结合外观主义和实质行为对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及股权受让方的实际行使股权行为等的法律效力加以比较认定。但是在司法裁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因为缺乏明确的裁判依据,对股权纠纷的裁判标准不一,有的坚持商事外观主义原则,以有无办理股东名册变更为确权依据,有的认为只有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才能产生股权变动效力;也有的强调以受让方是否已经实际行使了股东权利义务,如参与表决、获取红利作为确定股权变动的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股权转让中的受让方为了减少风险,必须重视公司的内外部登记,要求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签发股东出资证明并及时变更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受让方在股权转让协议中也可以通过股价支付对此加以制约;另一方面,公司也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制备股东名册并有义务在接到股东转让股权的通知后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相应的登记变更,否则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诉讼风险。


作者简介

中吕律师事务所律师,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法学学士;先后在两家房地产公司做法务工作,熟悉公司经营、对公司合同审核、管理、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有一定的经验。


版权所有:山西中吕律师事务所  备案号: 晋ICP备12000707号-2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山西)分公司

电话:0351-7537561
Email:zhong_lv@163.com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1段8号中海国际中心西座12层